您现在所在的位置:综合新闻 返回首页
如何实施《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方案》
作者:暂无 发布时间:2020-06-05 13:45:45 查看次数:【5211】次
依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《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》,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等4部门联合印发《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。
《方案》明确了节约型机关创建的总体要求、创建内容及组织实施方式,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,指明了创建方向和实现路径。创建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举措。准确实施《方案》,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。
坚持广泛参与、分类推进、突出重点的工作原则。
动员广泛参与。按照《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总体方案》广泛参与的要求,《方案》提出了广泛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的目标。创建对象纵向涵盖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其垂管派出机构,各地区省属、市属、县属机关,横向包括党的机关、人大机关、行政机关、政协机关、监察机关、审判机关、检察机关,以及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,明确了广泛性、普适性、达标性的要求。
2013年以来,全国共评选出1900余家党政机关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72家党政机关为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,积累了许多典型经验做法,对创建节约型机关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。
注重分类推进。坚持“既尽力而为,又量力而行”的基本原则,《方案》提出3年内阶段性目标定位在70%,而不是100%;对象为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,而不是全体党政机关。
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,机关用能种类、规模、管理水平也不同,创建基础的差异较大,因此,节约型机关创建过程中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。按照“因地制宜、分类指导、因势利导”的工作思路,落实中央“放管服”改革的精神,节约型机关创建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落实、评价指标及达标分值的设定、创建效果的评价考核等工作由地方权衡组织,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能动性。
突出节约重点。近年来,随着《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》《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》《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相继出台,对经费管理、办公用房、公务接待、公务用车等机关运行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,在节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
在此背景下,节约型机关创建紧抓节约工作的关键部位、薄弱环节,聚焦水、电、油、气、热等能源资源消耗和资源循环利用,注重降低机关运行成本,推动形成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工作和生活方式,培养内在道德约束力、驱动力。
将制度建设、行为养成、文化培育贯穿创建工作全过程。
加强制度建设。制度是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,要把制度建设放在节约型机关创建的突出位置,深入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工作,保障创建工作常态化、长效化。在全面贯彻落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》及《公共机构节能条例》的基础上,《方案》明确要求党政机关要积极探索能源资源消费统计、消耗计量、节能改造、垃圾分类、物业监管等组织管理模式,建立健全监督考核、教育培训、激励约束、社会公开等机制,形成一系列全方位、多层次、高质量的管理制度体系,切实提高制度化、标准化水平。
养成节约行为。《方案》创建内容紧贴干部职工日常工作生活,围绕节电、省油、节水、节约办公用品、资源循环利用等内容,对绿色办公、绿色出行、绿色采购、垃圾分类等提出具体措施,通过创建节约型机关,推动干部职工养成节约行为。比如,在垃圾分类方面,制定“停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”“垃圾集中投放点张贴垃圾分类投放指南”“建立垃圾分类清运台账,定期公示垃圾清运量”等具体实施细则,从生活垃圾源头减量、分类投放、分类收运方面作出详细要求,从而达到率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目标。
厚植节约文化。坚持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化、活动常态化,增强干部职工节约意识、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,建设“人人讲节约、处处见行动”的工作和生活环境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,加大典型经验做法、优秀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,让生态意识深入人心、让绿色理念融入血液、让节约文化蔚然成风,与其他重点领域系统推进,形成相互促进、相辅相成的推进机制。
创建行动的组织实施。
明确工作责任。构建“本级负责本级,上级指导下级”的管理体系,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、上下级联动衔接,形成工作合力,共同推进创建工作的组织实施。创建节约型机关是一项系统性、整体性、协同性工程,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支撑体系。要建立以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为牵头单位,发展改革、财政、宣传等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推进模式。党政机关“一把手”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,发挥好第一责任人作用,扎实稳步推进创建工作。
加强考核评价。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要围绕创建目标,逐年分解创建任务,制定创建措施,采取有效手段,用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,来督促、监督、评价创建工作成效,保障创建目标实现。牵头部门要会同有关职能部门设计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体系,制定简便易行的考核办法,丰富考核方式。比如,可将推动节约型机关创建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;也可充分发挥党员监督、社会监督作用,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等。
坚持创新发展。在创建过程中,应加快运用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等新技术推进绿色办公、智慧节能及垃圾分类;加强数据共享信息化平台建设,实现能源资源消费实时监测、分析和管理;加大应用节能节水新产品的力度。同时,积极采用合同能源管理、合同节水管理等市场化手段,让市场化机制激发党政机关能源资源管理的创新活力。